“容纳百川”的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中蕴中国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的汉文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教学,更要注重这种中国文字文化的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字。教授汉字,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样说、怎样写,更要教会学生蕴涵在中国文字中的文化。 【关键词】 中国汉字 学生 川 中国文化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 从甲骨文这一楔形文字发展到象形文字,中国文字并没有走向西方的拚音文字。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说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是中国人形象思维的一种结晶。你看,一个“活”字,古代是这样写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根"字,有水有根才能活,它完全是一种意象;再如“法”,古代"法"字,体现像水一样的公平,像独角兽那样的惩处,像剑一样地铲除罪恶。再譬如“家”字,房屋里养着猪,就是家,为什么养着牛,就成了“牢”,因为在六畜中猪的生殖力最旺,用猪来表现家有祈盼人丁兴旺的意思。 诚然,中国的汉文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教学,更要注重这种中国文字文化的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字。 一节小小的语文课,仅仅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又怎样在这些方块字中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传播怎样的中国文化呢?以下是一节识字课的案例,以 “一川”,容纳“百川”。 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三册识字三中有一首三字经: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 这样一首三字经,外国学生学习起来真的是很不容易。且不说其中包含的历史故事,词语的意思,仅仅这些生字就足够为难这些小家伙的了。 一、“一川” 本课,我选用“川”这个字入手。川是什么呢?我先出示图,再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画的猜一猜川的意思。瞧,这就是金文的“川”字,随手我在黑板上画上了 ,经过时间的演变,到了后来川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川”是指小的河流,指田间的水道。但是后来“川”的意义更广泛了,它还指“平地、平野”。 川 chuān 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也可以等同于英语中的river。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川,贯川通流水也。 “川”作为一个字,很好记,仅仅三笔。但是,语文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仅仅“三笔”?不,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决不仅仅是这个字怎样读,怎样写,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汉字的文化,中国人思维方式。母语非汉语的小学生是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看图猜意思(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川是一个象形文字),板书金文,小篆,楷书的写法,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告诉他们古今“川”字含义的变化(实际上是告诉学生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 “多川”。 “你们看,这是一张中国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中你能找到‘川’这个字吗?”学生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看到了,有四川”“还有银川、铜川……” 这个过程是一个词语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字的应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积累了更多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