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教材《初级汉语阅读读本》的几点突破
2007/2/6 20:24:17
浅谈校本教材《初级汉语阅读读本》的几点突破 
【摘要】随着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教材编写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学对外汉语在没有正式教材之前,多使用大学教材。从依赖大学课本到自编教科书,这是中学对外汉语教学走向独立、规范、合理的必然趋势。独立过程之初,离不开模仿和借鉴。也就是说,中学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在大学教材基础上的继承与突破。本文试以《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为例,谈谈我校教材编写思路、教材内容、教材模式、教材难度方面的几点突破。 
【关键词】编写教材、校本教材、突破 
引 言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蓝本和依据,没有好的课本,教学的任何环节无从谈起。  
随着汉语全球热趋势加剧,来华学习的12-18岁小留学生越来越多。初期中学开放校,几乎没有正式统一的对外汉语课本,大部分使用的是大学教材,教学当中感到存在明显的不适合,主要是针对性不强,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存在偏差。在编写适用教材的呼声中,我校的校本教材应时而生。 
编写校本教材的首要宗旨是针对外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的需求。鉴于我校外籍学生预科后进入中国学制班,毕业后升入中国大学的目的,校本教材借鉴对外汉语课本和国内中小学教材的长处,特别是吸收大学教材的优点,力图集各路版本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又能体现自我特色,成为继承与革新的产物。校本教材首先从阅读入手,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部教材如果能在传统的编排项目中有某一项遵循客观规律,开拓编写思路,突出特色,表达了一种新的趋向,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给学习者以启迪,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就是一部出新的教材。[①] 
教材的总体创新往往是从局部突破开始的。[②] 
一、编写思路的突破 
中学对外汉语教材应该怎么编?套用大学模式,还是靠拢小学版本?是突出对外特点,还是侧重中国特色?应该如何把握? 
1、突破学龄,跨越学制 
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无论年龄大小,起点都一样。但是拼音过关后,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明显不一样,因为人的知识、年龄、阅历导致理解力、感悟力、认知力、经验积累等存在差异。儿童与成人不同;中学生与成人不一样。从识字角度看,年龄低,理解力差,而记忆力好;年龄大(成人),理解力高,但记忆力相对差。 
汉语作为语言门类,学习者有不同的优势,中学生年龄上的优势决定了其具有儿童和成人双重优势,即记忆力好,理解力也不差。因此,校本教材编写之初徘徊于小学和大学教材之间,出现 “低不成,高不就”状态,也就是说,既不能幼儿化,又不能学府气。同时,学习者从年龄和心理上又具有儿童和成人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准把握教材难度,做一尝试性的跨越 — 小学 - 中学 - 大学,三合一的实验版本。  
2、对外教材模式与国内教材特点相融合 
考虑教学对象为外籍群体,教材模式应归为对外种类;考虑到预科结业后学生将继续读中国学历,课本应具有中国特色。即对外汉语教材与中小学语文课本相糅并用,以达到近期学习目标和远期学习目的。思路指导行动。2005年我校运作编写教材,率先从阅读入手,为预科班编写校本教材。2006年出台《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 
首本自编教材较之熟用的高校课本,尚属稚嫩。但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从内容到形式更符合外籍中学生的需求,易教易学,得心应手,体现了校本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突破 
1、题材的突破 
70年代-90年代初,占据高校对外汉语教材的主要篇幅是文学作品。 
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教材为例:1979年北京语言学院使用的《文选》1-4册,1987年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1990-1992出版的《高级汉语教程》,其课文和阅读课文几乎都是文学作品。以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北京市教育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www.bjhany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