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精读课的实践性原则

[日期:2007-02-06] 来源:北京汇文中学国际部  作者:吕佳琳 [字体: ]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精读课的实践性原则

 

北京汇文中学国际部      吕佳琳

 

   [内容摘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教外国人汉语是一件最容易不过的事情,甚至认为只要会说中国话,就能教外国人学汉语;也还有人认为教外国人学汉语,尤其是教初级汉语,并不需要多大的学问;而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仅就对外汉语教学中精读课的实践性原则加以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第二语言教学  实践性  精读课 

    听         

 

一.    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又是一种外语教学。我们研究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研究学习第二语言跟学习第一语言有什么不同,学习汉语跟学习其他语言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哪些特殊要求。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的性质和特点,就是由这些不同点及其对教学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

1.   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第二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   

   所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语言学习的先后顺序说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母语,如果在母语之外再学习其他语言,就叫做学习第二语言。跟第二语言相对,母语就叫做第一语言。外国人学汉语是学习第二语言,所以我们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这些不同点对教学提出了特殊要求。

1)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不同。

学习第二语言往往一开始就要靠学校教育,最基本的语言能力要在课堂上培养。但是课堂不同于现实环境,不可能让学生像学习第一语言那样,随时随地接触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也不同于现实交际,不可能让学生像学习第一语言那样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可能进行各种各样交际活动;课堂教学更不同于自发的学习,不应该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碰到什么就学习什么。

  2)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我们把通过学习而获得语言的过程叫做语言习得过程。

无论学习第一语言还是学习第二语言,习得一种语言至少要经过理解、模仿、记忆和应用这样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大致可代表一个语言现象的习得过程。

学习第一语言是建立概念与声音的直接联系,而学习第二语言却需要通过母语这个“中介”来建立概念与声音的联系。这一点对学习第二语言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可以节省大量建立概念、形成思想和思维能力的时间。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经验,有些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正因为人们头脑中贮存了大量的概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和思维能力,并且具备了学习和使用母语的经验,所以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一般都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不利的一面:母语的特点、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民族习惯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对习得第二语言有干扰甚至抗拒作用。例如,韩语、日语中动词谓语一般在句末,这样的句法结构对于汉语中“主谓宾”的句法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学生不容易掌握。不同民族语言中相对应的词的内涵的不同给第二语言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外语教学,学习外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的特点。

  1)学习的目的和学习动力不同。

    外国人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学校学习外语,学习目的往往是单一的。或者是为了职业的需要,或者为了学术的需要。由于学习目的的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学对象对语言内容和语言技能的要求也往往不同。

外国人学习外语,学习的动力往往是有限的。这主要是因为这时已经掌握了一种语言,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所以缺少客观的强制性。许多人学习外语目的并不明确;而要学好一门外语又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所以即使有了明确的目的,也不一定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文化背景不同。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总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各不相同,人们在学习外语时总会遇到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会由于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障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观念和心理上的差别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别。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别,在交际活动中就会闹笑话,甚至出乱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外语教学中不但要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本身.而且要设法使学生通过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来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以便能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3. 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是一种汉语教学,汉语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  

每一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必然要反映到教学中来,形成教学上的特点。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也不例外。

  例如,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汉语的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说话时声调用错了,就可能引起听话人的误解。因此在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时,必须把声调教学作为语音教学的重点。  

  再如,汉语的书写符号全是方块字。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汉字的认读和书写是一大难点,因此,汉字教学必然要成为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

二.    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要强调实践性原则?

1.人类语言的习得,不是主要靠天才,而是主要靠实践。

语言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离开实践,任何人也无法掌握语言。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必须着眼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实践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取舍,教材的设计和编写,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对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个别辅导;尤其要注意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大胆、主动、积极地进行各种语言技能的实践。

     2.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处于首位。

我们进行的是实践汉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而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这就更需要强调实践。一年左右的汉语教学,只能帮助学生打下初步的语言基础。在学生语言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过多过细的理论讲解容易使人抓不住要领,不但无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而且会造成他们理解上的困难。

通常的情况下,应首先让学生处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大量的、反复的、有规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语言的感性材料——词、  句、段落,以增强语感;在学生掌握了必要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理论讲解或归纳,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论讲解要有的放矢,少而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既要精通汉语理论,又要了解学生的难点,做到高屋建瓴,重点突出,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精读课的实践性原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实践性原则十分重要,而精读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也要遵循实践性原则。

(精读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综合课。)

精读课的目的是通过小量精选的课文,解剖麻雀,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几方面的能力。精读课与这一阶段开设的口语课、听力理解课和读写课是平行的,互相补充的。它是提高各种语言能力的基础,但不能代替其他课型,也不能占压倒的地位。精读课上学的知识与技能,要通过其他课型得到复习巩固和运用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全面的训练。没有精读课,必然加重其他课的负担,削弱语言能力的训练。

精读课的“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文的选择,一是对课文的处理。课文在语言上必须典范,必须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

因此,精读课十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的预习、复习),在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教师可以检验自己的练习是否符合实际,二是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师的要求,有利于师生的配合。

1、在教学方法上,精读课可以分为听说能力的训练和读写能力的训练两部分来进行。

无论对于哪一部分,预习都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提出要求,甚至提出预习提纲。学生预习得好,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做熟巧性的训练,而且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掌握。比如用事先准备好的生词卡片,不仅可以考查学生认读生词的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关键词的讲解,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但应该注意,教师的讲解,应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难点和常犯的错误,应该了如指掌,最好能与学生的母语或媒介语对比。

对任何语言项目的讲解,切忌填鸭式、演讲式。教师的艺术在于善于把讲解的内容融化在学生的活动之中。

交际是语言学习的目的,所以精读课应该先从听说能力的训练入手,同时要打破师生之间单向的语言传授关系,建立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的语言交际关系,营造各种活泼多样引人入胜的语言环境,从而使学生在具体语境的积极交往中轻松自如地掌握语言,运用语言。

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循序渐进,遵循语言习得的原则。

1)机械性练习与活用练习相结合,落实到活用上。机械性练习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句子的结构,但如果停留在机械性练习上,学生往往只会简单模仿,而没有运用能力。因此我们提出要有活用练习,并且要落实到活用上。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表达能力是语言教学自始至终都应着力完成的任务。表达能力既不能理解为死记硬背,也不能理解为脱离课文内容漫无中心地“自由”表达。正确的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有目的地进行的。如初级阶段就某一个词语、某一句型设计新情景,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表达能力的方式。再如复述,要避免背诵,如果采取变换叙述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他们组织材料的能力。

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说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处理课文时,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有三类:一类是有关情节的,目的是弄清时间、地点、人物等,或者是使学生搞清基本内容;一类是语言理解方面的;还有一类是挖掘课文内容的。一般说来,学生掌握情节或基本内容并不太困难,但要真正弄懂每句话的含义,字里行间的“潜台词”,就不是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的了。而这一部分正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关键,也是衡量学生理解能力的标准。这时就需要教师步步设疑,层层铺垫,进行有效的引导,最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用汉语表达出来。

课堂讨论是训练表达能力的又一个方式。讨论题,要有讨论的容量,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且要有适当的指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应该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用目的语(汉语)进行思考;还要教学生学会总结。

教学应尽量与实践结合起来。提倡在校园内说汉语,不用或少用母语交流,学生间互相监督。

此外,注意各种教学手段的配合。应充分利用社交、参观、看电影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听力训练总的原则是要避免停留在被动听力训练的做法。我们强调要“理解”,应该尽量排除记忆因素。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听的理解能力的提高。

训练要严格,自始至终应该是听正常语速或接近正常语速的内容,遍数要控制在12遍。

训练的顺序是:

语音的辨音、辨调→单句(词语、结构或语法点的理解)→小情景(46句的小对话,不要求复述对话,而要求说出说话人的身份、职业、对话的地点、场合等等)→成段故事(要控制在400字以内,也不要求复述或回答情节的问题)→电影、电视剧短片。

4)精读课是全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课,当然不能忽视汉字读写和阅读理解能力:

汉字书写要以练为主,以讲为辅。教材中的汉字知识,并不要求教师在课上过多地讲解,特别是不应用讲代替练习,教师可以有选择的进行适当的示范性讲解。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汉字的文化和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阅读强调理解和速度。无论是课上读还是课外读,练习都应该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不要求每字必懂,更不要求记忆、背诵,而是要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比如跳读、细读等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速度和数量,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感,反过来推动精读。

2、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业必须从巩固性与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出发,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的运用。

既然是从巩固性与积极性的教育原则出发,作业就应具有创造性与非创造性的两部分。非创造性的着重巩固已学过的东西,如抄写词汇(课文)、背诵等等;创造性的作业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几方面全面发展,如用词造句、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情景对话练习、给题目采访并写报告等等,这部分作业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迅速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其数量应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而递增。在评讲作业时(特别是口头作业),应以鼓励为主,增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汉语的信心,提高兴趣,使学汉语真正成为他们的爱好而不是任务。

3.开展课外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学生在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之后,应多给他们实际运用的机会,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增加汉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如在班级内开展说汉语活动,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在教室里只说汉语;开展一些绕口令比赛、诗歌朗读比赛;开展文化旅游,让学生自己去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比光听教师的介绍讲解要好得多,让学生根据自己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写成游记,进行演讲比赛;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排演话剧,改编课本中的一些经典剧目,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笔头上的训练,如翻译自己国家的一些有名的格言警句,写一些小的散文、诗歌,通过同学间的评比,老师的修改,选出好的自己出版一些小集子,这往往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的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学生的语言能力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目的语国家进行旅游时,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从而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高语言能力。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正在从事这个工作的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交流、总结,走出一条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路。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