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浅谈校本教材《初级汉语阅读读本》的几点突破

[日期:2007-02-06] 来源:  作者: [字体: ]

浅谈校本教材《初级汉语阅读读本》的几点突破

【摘要】随着中学对外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教材编写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学对外汉语在没有正式教材之前,多使用大学教材。从依赖大学课本到自编教科书,这是中学对外汉语教学走向独立、规范、合理的必然趋势。独立过程之初,离不开模仿和借鉴。也就是说,中学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是在大学教材基础上的继承与突破。本文试以《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为例,谈谈我校教材编写思路、教材内容、教材模式、教材难度方面的几点突破。

【关键词】编写教材、校本教材、突破

引 言

教材是教学的凭借,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蓝本和依据,没有好的课本,教学的任何环节无从谈起。

随着汉语全球热趋势加剧,来华学习的12-18岁小留学生越来越多。初期中学开放校,几乎没有正式统一的对外汉语课本,大部分使用的是大学教材,教学当中感到存在明显的不适合,主要是针对性不强,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存在偏差。在编写适用教材的呼声中,我校的校本教材应时而生。

编写校本教材的首要宗旨是针对外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内容和形式力求符合学生的需求。鉴于我校外籍学生预科后进入中国学制班,毕业后升入中国大学的目的,校本教材借鉴对外汉语课本和国内中小学教材的长处,特别是吸收大学教材的优点,力图集各路版本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又能体现自我特色,成为继承与革新的产物。校本教材首先从阅读入手,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一部教材如果能在传统的编排项目中有某一项遵循客观规律,开拓编写思路,突出特色,表达了一种新的趋向,开创了一种新的体例,给学习者以启迪,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就是一部出新的教材。[①]

教材的总体创新往往是从局部突破开始的。[②]

一、编写思路的突破

中学对外汉语教材应该怎么编?套用大学模式,还是靠拢小学版本?是突出对外特点,还是侧重中国特色?应该如何把握?

1、突破学龄,跨越学制

对于汉语初学者而言,无论年龄大小,起点都一样。但是拼音过关后,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明显不一样,因为人的知识、年龄、阅历导致理解力、感悟力、认知力、经验积累等存在差异。儿童与成人不同;中学生与成人不一样。从识字角度看,年龄低,理解力差,而记忆力好;年龄大(成人),理解力高,但记忆力相对差。

汉语作为语言门类,学习者有不同的优势,中学生年龄上的优势决定了其具有儿童和成人双重优势,即记忆力好,理解力也不差。因此,校本教材编写之初徘徊于小学和大学教材之间,出现 “低不成,高不就”状态,也就是说,既不能幼儿化,又不能学府气。同时,学习者从年龄和心理上又具有儿童和成人的双重性。因此,我们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准把握教材难度,做一尝试性的跨越 小学 - 中学 - 大学,三合一的实验版本。

2、对外教材模式与国内教材特点相融合

考虑教学对象为外籍群体,教材模式应归为对外种类;考虑到预科结业后学生将继续读中国学历,课本应具有中国特色。即对外汉语教材与中小学语文课本相糅并用,以达到近期学习目标和远期学习目的。思路指导行动。2005年我校运作编写教材,率先从阅读入手,为预科班编写校本教材。2006年出台《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

首本自编教材较之熟用的高校课本,尚属稚嫩。但从教学对象的特点出发,从内容到形式更符合外籍中学生的需求,易教易学,得心应手,体现了校本教材的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突破

1、题材的突破

70年代-90年代初,占据高校对外汉语教材的主要篇幅是文学作品。

以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教材为例:1979年北京语言学院使用的《文选》1-4册,1987年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1990-1992出版的《高级汉语教程》,其课文和阅读课文几乎都是文学作品。以文学为主体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一直沿用到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

1996年《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北语出版社)在课文的题材方面有了较大的突破。课文围绕着教育、职业、婚姻、家庭、经济、法律、道德、交通、环境、健康十个现代化生活话题进行选编。

1997年《汉语普通话教程》(北语出版社)从实用性、广泛性、连续性三项原则出发,制定了一个话题大纲,有20个总话题,80个分话题。包括衣食住行、学习娱乐、运动休闲、交际交往、参观旅游、医疗保健、音乐艺术、文化商贸等。

2004年《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人民大学编 北语出版社)课文题材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环保、旅游、国际交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大学课本选材丰富广泛,但有些领域对中学生,特别是对低龄的小留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不易理解,没兴趣,不适合。比如:婚姻家庭、经济法律等。

校本教材《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从题材上,尽可能选择适合外籍中学生的文章,课文短小精悍。内容分为:风景物产、名胜古迹、中外名人故事、成语故事、校园作文、中国文化故事、生活常识、科普知识、汉语趣味活动等。例如:第十一单元五篇课文,有《秦始皇陵兵马佣》、《国花》、《机器人》、《和时间赛跑》、《走在中国》,包括了中国古代名胜古迹、世界文化知识、科技常识、名人故事、中国生活方面的内容。

2、体裁的突破

早期大学课本体裁选择相对偏窄,90年代以后有所拓展。

1996年《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北语出版社)有议论文、知识短文、口语辩论、法律案例、新闻报道,传记、小说、话剧等文体。

《发展汉语·中级汉语阅读》(2004北语出版社)选用了小说、散文、评论、新闻报道、科普论文及生活常识的应用文体。

校本教材在体裁的选用上,注意吸收高校课本的广泛性,力求宽面,注重趣味。有散文、诗歌、说明文、歌词、故事、成语、相声、笑话、绕口令、格言、谚语、歇后语(小说除外,因考虑到字数限制)。应该说,体裁不拘一格。例如第十单元,有《幽默与笑话七则》、《绕口令四则》、《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说相声》,学习内容是带有趣味性的汉语活动。每篇只有十几到几十个汉字,从内容到形式,从语音到语义,从民俗到哲学,从思想到文化,一应俱全。

三、教材模式的突破

新编教材的特点是:大中小学课本相借鉴,中外教材特点相结合。基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校本教材体例采用大、中、小三学历段相兼容的编写手法,即选材小学化,练习中学化,体例大学化。

鉴于教学对象为外籍,汉语水平有限,所以,大部分课文篇幅不长,内容兼顾中外文化,生词量不大,(前一部分课文配有汉语拼音)语法点不偏难,练习模式不单调。并且参考海外中小学汉语教材特点,引进大学对外汉语的长项,吸收国内课本的训练优势为新编教材所用。

考虑到外籍学生将在中国中学继续深造,读学历,考中国的大学,教材编写尽可能体现中国特色,即应试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该说校本教材《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是特色综合的课本。

四、教材难度的突破

1、选文难度

《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课文选择有三个层次:小学、中学、大学。不但从题材上、体裁上考虑到使用者的身份、年龄、心理、兴趣、文化特征,还从篇幅上进行了大胆实验,课文字数从几十、几百到上千不等,具有跳越层进的特点。比如第一单元第一课《秋天到》是一首诗,只有50个字,第二课《香山红叶》是散文,字数是诗的10倍,尽管都是写景的,内容相近,但从生词量数,词义辨析、文体知识,修辞知识上增加了几倍。突破了一般大学课本每篇课文字数量相差无几的规则。(以《发展汉语》为参照物)

2、能力训练难度

1)、字词运用能力

① 近义词辨析:例如(第二课第四题)“观赏、欣赏暖和、温暖色泽、色彩、颜色鲜艳、艳丽、浓艳”,要求学生了解使用范围和对象,用造句的方式区别词义。          

② 多义字辨析:例如“足”的义项用下列句子表示:

A、画蛇添(脚/名词)         B、这些事有三个小时能完成(完全/副词)

C、他是球运动员(脚/名词)   D、他是一个智多谋的人(满,充足/形容词)

③多音字辨析:例如“圈”(quān juān juàn

A、大家在操场围成一圈儿做游戏。( quān/名词)  B、他没有什么朋友,生活圈子很小。(quān/名词)

C、把这个错字圈起来。( quān/动词)            D、小孩子总圈在家里不好。(juān/动词)

  E、羊圈里养着五只羊。(juàn/名词)

④ 造句:造句是每课必练题型。造句词汇多为常见常用实词、虚词,还有成语,造句对外籍学生来说较难,但只要能造对句子,字词的掌握就扎扎实实落实了。不但要求造单句、复句、还练习造群句,几个词在一起,组成一段话,既要设语境,用上规定词,又要使句群前后连贯,语义清楚流畅。有的造句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

模仿造句:秋天,               

          冬天,               

2)搜集积累能力

例如:成语课文《叶公好龙》,附加课文《龙的传人》,让学生回答“你还知道哪些与‘龙’有关的成语和寓言故事?”让学生作为课外作业,寻找、搜索和积累新知识。学生不仅学会课内成语,课外还扩展了“龙盘虎踞”、“龙凤呈祥”、“龙飞凤舞”、“龙腾虎跃”等词。

3)联想分析能力

思考题的设置,不仅提问课文内容,还要求发散联想。例如课文《一枚金币》思考题:“这个故事讲了一个什么道理?”需要学生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发散思维,才能得出结论。

4)概括对比能力

课文学完后,把重点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串词成句,连句成篇,巩固课文内容。并用一句话或规定字数概括课文。

对比训练:例如第二单元《儿子们》、《一枚金币》、《为了他的尊严》三课,主题上有相似处,让学生比较相同与不同点,写读后感。

5)写作能力

中学阅读与写作不分家,校本教材阅读与写作训练既分又合,阅读促进写作。从模仿入手,写景、写人、记事。

例如:学习课文《大熊猫》以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你们国家有名的动物”或“你喜欢的动物”,要求按照课文特点,从动物的皮毛、形体、生活习惯和喜欢它的原因等几方面介绍动物,要求使用表颜色,动态,情感等词进行描写。

总之,从能力训练的难度上考察,《初级汉语阅读读本·上》的难度已经超出汉语补习教学阶段(预科班),达到对外汉语基础教学阶段(初一至高一各年级,参考《世青中学对外汉语教学大纲》),而题型难度达到大学对外汉语阅读教材水平。

3、校本教材适用范围

校本教材本着以阅读为主的基本训练原则,从课文出发,设计了多种练习,以达到对初学汉语学生的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尤其注重词的运用,分量比较重,平均每课生词30-35个,本册词汇大约700多个,属于汉语水平考试大纲甲、乙、丙三级范围,有个别超纲词汇,如成语。但是,从对外文化角度看,成语量不算超纲。

题型15种,训练模式糅合了对外汉语和中式语文的双重特点。使用实践证明,新编校本教材不仅适用于有3个月以上汉语学历的中学生,同时也适用于初中学历班留学生使用。

结 论

校本教材是针对中学留学生编写的首本阅读教材,从课文的范围,篇幅的长短,题型的设置,训练的难度,书风趣味,尽可能全面顾及到使用者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认知能力,留学目标、文化差异诸多综合因素。校本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汲取了大、中、小学教材优势,同时又跨越了大、中、小学三级对外汉语的等级;融入国内初中语文和大学对外汉语的特色,形成了既有继承又有突破的教材模式和体例。经过初步使用,效果不错。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编写者水平有限,涉足尚浅,编写工作难以避免出现纰漏,因而,需要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工修改,使之完善。

 

参考文献

1、《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2001年卷第34

2、〈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第49

3、《2006年中小学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专刊》第114

4、《实用汉语读写课本·相会在中国》(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邓恩明主编)

5、《中级汉语阅读·北京大学汉语精版教材》(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刘颂浩、黄立等编著)

6、《中级汉语阅读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周小兵、张世涛主编)

7、《中文广角·中级汉语泛读教程》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戴蓉编著)

8、《中高级汉语泛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祝斌编著)

9、《发展汉语·中级阅读》上、下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人民大学 徐承伟 张庆旭编著

10、《汉语阅读教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语言文化·教学与研究》2001年卷

[]   同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