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潞河中学 陈昱 马艺榕 阎文竹 贾立洁
语言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扯到许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的话,将会影响到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汉语教学也是一种语言教学,它具有其他语言教学的共性,同时它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其自身与众不同的特点。汉语的独特性及语言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决定了汉语课堂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本文所阐述的是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跨文化交流等几方面所遵循的原则。
一.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的氛围,坚持以目的语教学的原则
目的语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民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学习并争取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是目的语。在学习汉语的初期阶段,学习者以母语思考,他们习惯把母语作为中间媒介,通过母语把汉语语言形式与概念连接起来。在汉语课堂上,以汉语授课,可以帮助学生抛开母语,直接建立汉语语言形式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大量节省了建立这种联系的时间,让学生尽快养成一种良好的用汉语思维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从进入课堂的第一节课开始,所有的课堂用语全部用汉语。教师一边以较慢的速度用汉语表达要求的内容,一边做动作,反复几次,直到学生理解时,再重复几遍,加深印象。在以后的课堂上,表达相同的课堂用语时,逐渐减少做动作的次数,直至完全用语言表达,语速也逐渐恢复正常。有一些课堂用语先让学生明白具体做法,然后再强调概念。在学习汉语的初期阶段,所学的词语以实词为主。而且所学的实词绝大部分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画、动作、手势、表情等直观的手段解释,把词语与实物直接建立起联系。通过这种形式储存在学习者大脑里的词语在需要使用时,首先反映的是汉语的概念,而不需要先反映出母语,再在母语和汉语间进行一次转换。日积月累会加快直接用汉语思维的速度。初期阶段学习的句型也以简单句型为主。在学习句型时可以利用实物、图片、动作等形式,也可通过设置情景的方法展示句型,或者通过复习旧课引入新的句型,还可用大家都公认的一些符号来解释语法规则。然后通过大量的机械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新句型的语言形式,再把新句型放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练习,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会使用。这一过程完全可以通过目的语汉语来完成。
用目的语教学,对于初学者来讲,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在同一课堂上,学习者的理解能力、适应能力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同一个国家,年龄集中在十一、二岁到十五、六岁之间,他们受母语的干扰会少于成年人,而记忆力、模仿能力、适应能力又会明显优于成年人,学生间沟通没有障碍。因此那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会成为其他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他们也经常交换自己在学习上的体会,减少了学生因为语言障碍所带来的不适应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大大缩短了学生的适应过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语和简单句型后,虽然还不能熟练地用汉语来表达,但他们完全能理解老师的授课语言。
用目的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老师在讲课之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既包括一些材料的准备,更主要的是一些难以通过直观的方法来表达的词语和语法规则,教师需要认真设计环节,用有限的学生能懂的语言把它讲清楚,使学生理解准确并会使用。这需要对学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大量的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刻板地追求目的语教学,还要讲究学习效率。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于用目的语解释或容易让学生的理解产生偏差以及语言形式和概念之间难以建立联系而母语一点就通的概念,我们会借助母语。
二.在教学内容上所遵循的原则
(一)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坚持根据阶段、课型、教学目的的不同有所侧重的原则。
听说读写贯穿语言学习的始终,但是在各个阶段还是应该有所侧重的。例如在语音阶段,在完成语音教学的任务之外,还要特别重视汉字书写的示范和训练,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的习惯。我们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因此,在这一阶段特别重视示范,不仅要示范笔顺,还要告诉学生汉字怎样写才能写得漂亮。像第一课的“口”“女”“马”等都是特别好的例子,要一笔一画地示范,一个字一个字地指导。从写汉字的第一天起就反复强调要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经过几课这样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写的汉字就大有改观。大概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及特点,不大会出现丢一笔落一笔的现象。到了中级阶段,除了继续强调听说技能的训练以外,开始有目的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量,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指导,学生通过这样的阅读扩大自己的词汇量,逐步掌握一些阅读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我们就要求学生一定要说完整的标准的句子,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特别重视用已经学过的句型回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训练,并通过朗读甚至是背诵优美的散文,复述成语故事等形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的时候,教师开始指导学生用汉语叙述自己的生活,描绘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要逐篇批改,重点是语法方面的错误,我们把学生修改好的文章张贴在教室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复习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有很强的成就感。在不同阶段,通过这些听说读写的训练,真正达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在课型设置上,我们强调以综合课为先导,分技能训练。但是在任何一种课型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都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来的。在强调一种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兼顾其它能力的培养,以达到听说读写全面提高。以听力课为例,听力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听力微技能的训练,而这些听力微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其它三种技能训练的辅助。听力课在大量输入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输出的作用,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的两端,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输出,学习者在经历了对语言知识和材料的输入和记忆后,要进入输出阶段,才能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语言也只有通过输出才能检验输入的效果和交际的能力,否则输入只能是无果之花,是失败的输入。听说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听做结合,体现了输入与输出的统一。但是,各个课型也要有突出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同样是生词,听力课的要求和精读课肯定是不同的,一些词语在听力课上只要求能听懂能辨别,建立声音与意义的联系,不需要知道如何运用以及书写。
教学目的的不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鉴于我们的学生通过HSK考试以及参加学历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与HSK考试紧密相关,还不能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今后插班学习的需要。这里关键是处理好大目标和小目标的关系。大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接受学历教育的语言能力,小目标是通过插班学习的基本级别。我们的教学定位应该是“语言学习——通过HSK——具备专业语言能力”,与HSK有关的教学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有限的一部分,教学的内容应大大超过HSK的考试内容。学生的学习目的决定了听和读应该放在首位。但是,说、写这两项输出型的技能,不能因为HSK(初中等)不考,就被排除在教学之外。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两项最基本的语言技能,而且还因为这两项技能对今后学生参加学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这两项实际需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做出了一定的考虑。比如,在阅读课上,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扎实地掌握HSK(初中等)的核心词汇及通用词汇,提高阅读一般中文读物的能力,训练阅读速度,另外还在教学中引入适当的专业词汇,以缩短插班以后的适应阶段。在阅读材料方面,以印刷体的读物为主,还让学生适当读一点手写体的东西,切实提高留学生对于汉字的认辨能力。在听力课上,我们把课本上以普通话为主的听力材料作为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八种听力微技能,另外我们还给适当的学生听一些实际情境下的听力材料,这些材料带有方言或背景声音,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听辨,是对学生实际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训练。
(二)输入的可懂性与适量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输入什么呢?杨惠元认为,输入可以包括词汇的输入,语法的输入,超语音成素(声调、重音、语调、停顿等)的输入,话语的输入和情感的输入这五个方面。根据美国心理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人类获得语言的最重要方式是对信息的理解,也就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语言知识。当他们理解了输入的信息,并且让输入多少包括一点超过他们能力的语言时,语言结构也就习得了。如果信息没有意义,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学习者不能理解,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效果。克拉申用“i+1”来表示这种学习模式。i是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也就是在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是在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的基础上的再提高一步的输入,即稍稍高出他目前的语言水平,让他通过上下文、一定的语境或借助于图片、教具等非语言手段,来理解i+1的信息,从而也就习得了该信息所包含的下一阶段的语言结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i的准确把握,以及对1的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每一节课上都努力遵循这一原则,力求使我们的输入都是有效的,可懂的。比如,在综合课上,我们教会学生用“你好吗?”“我很好!”来互相问候,在下一阶段的语言学习中,“你好吗?”“我很好!”就成为i,我们教学生懂得“忙”“累”等形容词的意思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用这一形式询问对方的情况,如“你忙吗?”“我很忙!” “你累吗?”“我很累!”等,这些都是在i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师在进行这五个方面的输入时,一定要注意,哪些是学生可懂的,哪些是学生在可懂基础上继续提高的。
在贯彻克拉申这一原则的时候,还要注意输入信息的适量性,这里的适量指的是输入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i+0对于发展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i+2学习者难以理解,尤其对于中小学汉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成年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而过多的输入,会造成他们挫败感,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而,严格控制输入信息的量,是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关键。
(三)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要体现实用性、交际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授每一节课之前,教师对这一节课要教什么内容,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一目的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体现实用性、交际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与交际,使学习内容是学习者所需要的。需要的东西自然愿意学,课上学的东西课后马上就能在交际中运用,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阶段更要避免脱离真实生活、真实语境的教学内容。我们从第一节汉语课开始,就教学生用汉语念自己的名字,同学们的名字,从认读课程表,学科名称,作息时间,身边的学习用品,常用的课堂用语,学校的建筑,食堂的饭菜名称入手,让学生首先听懂,然后逐步会说来熟悉汉语,并且保证了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大部分学生用大概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就能掌握,学生们从羞于启口,完全听不懂,到好象一下子打开了耳朵和嘴巴,很兴奋,也有了很强的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使用上我们也坚决遵循这一原则。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我和中国同学交朋友”“在食堂吃饭”“中韩学生学习、生活对比”等适应我校学生的教学内容,并辅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而这正是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问题,果然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而在课后他们也能够及时使用从而巩固了教学成果。
我们的学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父母来到中国,与成年人相比中学阶段的学习者还有自我控制力较弱,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看问题不够全面的弱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中学阶段的学生或是刚刚达到成熟期,或是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开始增强但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长时间的相对缺少变化的学习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烦躁情绪,甚至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因此在语言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常常通过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来增强趣味性。我们通过教学生说绕口令,猜谜语,唱中国歌,组织学生看中国电影、电视剧等学汉语,事实证明这些都深受学生们喜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规范的汉语和现代汉语词汇为主,辅以实际生活需要的交际性汉语;以教授生命力强、构词能力强的全民性词语为主;教授文明用语,讲求实用性。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汉语,因此课堂教学就必定要从目前现代汉语使用过程中的实际现状出发,本着客观性原则进行教学。这里主要是指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预料的语言规范问题。现代汉语的规范是指已经制定出的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明确、一致的标准。对外汉语教学就是要用这个标准去规范学习者的汉语。
拿语音来说,除非学习者学习汉语方言,否则学习者的汉语发音就应该符合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标准。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存在许多异读现象,虽然已经有了语音规范,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强大的两读发音惯性。比如:
附近:fù jìn —— fǔ jìn
结婚:jiē hūn —— jié hūn
窗台:chuāng tái —— chuāng táir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生词的词典注音或生词表注音与社会实际发音存在分歧的现象,甚至有的生词注音与词典注音也有出入。这主要表现在词语的声调不同。这里我们不论这种异读现象孰是孰非,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张按词典注音教学,可这样就把问题隐藏了起来。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还是会遇到另一读音的,这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甚至会发生语音方面的交际障碍。比如,“这”和“谁”词典注音为:zhè 和 shuí ,而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很少有人读辞典上的注音,而是都读成:zhèi 和 shéi。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过实际的读音,则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将不知所云。如果教学中教师坚持客观性原则,在介绍规范读音的同时,也如实地、客观地介绍其他读音,就不会发生异读方面的交际障碍了。
我们认为,教学中不应回避异读现象。应如实、客观地告诉学生,同时指明规范读音。要求并训练学生按规范、标准读音,同时也能听懂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实际发音,这种实事求是的教学态度正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强调的语言规范不是只教规范读音,那种做法是母语教学对对外汉语教学的负面影响。
还有,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说规范的汉语,而不只是让别人明白意思就可以。例如:在词语教学过程中的组词训练中,学生组词“中国车”“外国车”,虽然在实际交流中,中国人可能会明白这是中国生产的车和外国生产的车的意思,但是这样的词不符合汉语规范,中国人用“国产车”和“进口车”来表达这两种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指出学生用词的不规范,还要讲解规范用法,要训练学生用规范的汉语进行交际。
词汇是构筑语言大厦的物质材料,在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人如果不能掌握足够的词汇,就无法完成意义的表达,也就不可能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对于外语学习者,掌握一定外语词汇是很关键的。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语素教学与字词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在讲解一个新词时,把那些常用的、构词能力强的语素的意义教给学生。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在接触有这个语素组成的其他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新义。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比如,我们在教“丢失”这个词时,“失”是一个构词能力较强的语素,如果我们教给学生“失”的语素义,那么,学生遇到“失学”“失业”“失信”等生词时,就可以根据“失”的语素义进行猜测。
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应以规范的、生命力强的词语教学为主,因为各种语言都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而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词汇发展是最迅速的,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词语在各行各业中出现。我们的汉语教学是不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内容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调整的幅度有多大,需要教材编写人员和教师来把握。目前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多种多样,也有很多是根据现在流行的汉语词汇来编写的,但这些不一定适合我们的汉语教学,留学生想学的汉语不一定要有多新,而是能够与大多数中国人交流,而目前很多新词语都是一部分人创造的,也在这部分人当中流传使用,并不具有全民性,而且不一定能一直沿用,有很多是在某一时期的新词语,例如:红卫兵、文革、三大件等,还有一些行业用语,例如:格式化、红筹等,这些词没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教授那些具有全民性、构词能力强、规范化的现代汉语词汇。
另外,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是纯洁的,因此不应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污秽词语,教师更不应该将不文明词语作为教学内容,这是汉语规范的要求。我们教外国人说汉语是为了方便外国人和中国人的交流,而不是为了让他们认识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不文明语言在社会上存在,但这些属于社会文化现象,不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即使学生有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也要妥善处理,合理解释,尽量在课下解决,不能把这些作为课堂教学内容,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总之,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初高中学生,他们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注意时刻规范自己的语言,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实用的、规范的、有生命力的文明的语言环境。
三.在教学方法上所遵循的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一工具。熟练地掌握一种工具或一门技能的最好办法是实践性操作。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到作用;“教”必须为“学”服务。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这一原则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才能将此原则真正地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呢?
首先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找到“自我”的存在。认识论告诉我们,人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途径获取知识的,直接获知需要本人直接参与,其结果是认知深刻、牢固,并同步建构其参与者的能力结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语音、语法还是词汇、汉字教学,教师都应努力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操作中来,采用发现教学、情景教学和合作学习的学习策略。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最重要的不是已有知识,而是获得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和自主力。
其次要积极调动学生主动性,调节自我,主动接纳教学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性格、动机、文化、认知层次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会被有所选择甚至抵触。教师的意图也会由于教学双方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而被不同程度的曲解甚至完全不理解。因此,学生的自主与自觉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无视学生的主体性,满堂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会去主动思考,过分依赖于教师,进而逐渐丧失了独立性。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进入到真正的交际环境就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说不出来了。只有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发展目标,才有可能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接受教学内容和任务,顺利理解教师的意图,主动配合教育方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我们在教学生学习状态补语时。结合课文设计了一些学生熟悉的和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介绍一位同学或老师,并通过他的介绍来猜测是谁,引导他们生成下列的语篇:
她长得很漂亮。学习很努力,每天来得很早,睡得很晚。汉语说得很好。
他个子很高,篮球打得很不错,跑得也很快,但是他每天来得很晚,经常迟到。
通过这样简单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会了状态补语,同时知道了它所具有的“介绍与描述”功能。学生通过体验,自己就可以总结出状态补语的语法规则,而且由于是自己实践得出的结论,学生的记忆更为深刻牢固。
要体现这条原则并不是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在课堂教学形式下,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语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激励、示范、参与和指导作用。教师要按教学大纲的要求钻研教材,确定教学方法,组织好每一节课;在目的语的运用上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用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中来;模拟真实语境,训练其用汉语交际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正确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再学生产生语言运用偏误时,认真给予指导;重视情感因素,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习,多表扬其进步,使其树立起自信心,积极地学习和使用汉语。
所谓语言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把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有关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语言教学研究要面临大量复杂的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研究怎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在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问题上,我们坚持 “精讲多练”的原则。“精讲多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原则的具体体现。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大量操练成为习惯熟练使用的过程。教师“讲”的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正确地使用语言,所以必须要“精”。而为了熟练使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主,“多练”“活练”。
“精讲多练”中的“精”决不仅仅是“少”的意思,“讲”和“练”的关系也决不仅仅是时间分配的关系。要真正做到“精”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学整体内容和结构,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准确地、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多练”不仅仅是大量的操练还包括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在操练过程中,根据桑代克的练习律,我们认为适当地“过度操练”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练习和语言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高效率地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技能的目的。
(二)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原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互相作用的活动。”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教学对象的不同,不断地调整、更新、改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与成年人相比,中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因而我们的教学形式要力求灵活多变,以不同的方式,换不同的角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常常运用卡片、多媒体、游戏、模拟情景进行表演或对话练习,我们甚至走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问路、购物、买车票、与中国人交谈等语言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充分利用学校良好的网络资源教学生运用中文界面发送邮件、网上购物、保存文件、查阅资料、制作幻灯片等。
(三)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加强重现原则,有效地把握教学节奏。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记忆起着关键的作用。听、说 、读、写都包含一定的记忆过程,没有记忆就没有第二语言的学习。因此,在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记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记忆的效率。
我们在教学中强调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加强重现的原则。
温故知新就是指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在讲“在哪儿做什么?”的句型时,第一步通过对话复习旧知识,“你学习什么?”“我学习汉语。”第二步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话引出新句型,“你在哪儿学习?”学生通过回答老师的问题“我在潞河中学学习。”自己说出了符合新句型语法规则的句子,老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其特点。第三步结合以前有关地点和动作的词进行操练,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掌握了一种新句型,实际上也是把已经识记的东西进行再加工并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再次储存,既巩固了已经识记的内容,也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循序渐进是指语言教学应体现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我们的学生以初高中学生为主。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切忌急于求成,否则会“好心办坏事”,过难的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东西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影响学习的兴趣,严重的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易于理解、能够理解的内容入手,逐步深入。在新知识的展示上要充分利用情景,多采用实物、图片、动作、多媒体等直观的手法,加强形象化教学,并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可以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有效地加强记忆。
重现是恢复记忆的一种形式,也称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为再度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这是记忆的第三个阶段。加强重现原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设置情景,用已经识记过的语言材料进行问答、对话等交际活动,并多次反复,使之能长期地储存在记忆里。
课堂教学要有节奏。一堂课的弦自始至终都绷得紧紧的,学生大脑过于疲劳,不容易接受外来信息,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所以,课堂上必须讲究有劳有逸,有张有弛。如集中讲解一个段落后可安排几分钟的间歇,让学生提问或自由复习,训练之前,可给学生一些准备时间。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学习开始阶段收集到的信息以及最后收集到的信息最容易保留和记忆,即所说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因为教学开始阶段,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结束阶段,信息刺激最近、最新,记忆不易忘记。相对来说,中间阶段接收的东西最不容易记住。根据这个原理,在安排教学节奏时,应有意识地把一课的内容多设计几个段落,使教学多几个起伏,重点内容安排在一堂课的开头或最后,讲完一个段落作一个小结,所有内容讲完后,再对整堂课内容作一个条理清晰的总结,做到教学节奏轻快、明晰。这样就可以获得多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学生头脑里保留和记住的语言信息就越多。
总之,第二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地与遗忘做斗争,加强记忆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因为年龄偏小,自觉学习的习惯有所欠缺。作为老师,应该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语言学习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遗忘,加强保持,提高他们的记忆力,这也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彼此合作,互帮互助的学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发挥积极情感因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不但是要学习语言本身,更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蕴涵、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汉文化中人际交往往往注重一个“情”字,即对人热情、关心、尊敬、自谦。而对中国人“情”的理解和接受也反过来促进着留学生汉语的学习。这就是积极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师与学生共处的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教与学的呼应关系,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表层的教学形式,维系这种教与学呼应关系的是其深层结构即情感因素。双向情感交流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关键所在。因此,从第一堂课开始,教师就必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以杰出的人格魅力、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性格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情感因素。教师的热情不知不觉中就会影响到学生的状态;教师真正关心热爱学生,学生才会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肯定教师;“情”与“趣”相伴,对教师的喜爱之情可以延伸到对汉语学习的喜爱乃至对中国的喜爱,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尊敬。
在课堂上,教师是策划者,是组织者,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精神和肌体都得到放松,能消除来自外部的精神压力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使学生心情舒畅、充满乐趣,激发其记忆力和想象力,为学习提供理想的条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几句真心关怀的话语或结合教学讲个小故事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的同学关系都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的好方法。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好方法。与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更加顺畅,无障碍。在一个语言教学班中,学生由于年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学习汉语的进步程度也有所不同。因而,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同样起点的学生,也会在水平上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别。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差异,以先进带动后进,使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学。
四.在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还要教授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语言是用于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二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邢福义主编《文化语言学》)他们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促进和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授外国人说汉语,也就是在教他们中国文化。 学习者在掌握目的语的同时也应掌握目的语文化。
我们的学生都是一些年龄处于十几岁的中学生,他们进入非本民族文化的生活环境,挫折感主要来自于衣食住行的不习惯,作息时间、学校对他们的行为要求的不适应,人生地疏,语言隔阂,远离父母所产生的思乡情绪,以及学习遇到困难时所产生的烦躁情绪,由于年龄原因,由母语文化所产生的思维定势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异文化环境所造成的文化休克也很微弱。而且,我们的学生主要来自韩国,韩国人与中国人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还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忽略文化的传授。毕竟两国文化还是存在着差异,而且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语言培训之后,还要插入中国班级继续接受学历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要在中国考大学,他们在中国还要生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要与各种各样的中国人打交道。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生活习俗、行为规范、知识系统等,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了解在汉语语音、汉字、词汇和语法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因素,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讲解并训练学生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的一些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了解对不同的人如何称呼,怎样与人问候和道别,如何道谢和道歉,如何使用敬语和谦辞,如何对待别人的褒奖,如何给中国人送礼,参加宴请时应该说些什么样的话,与中国人交谈时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等等,并体会从语用规则体现的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与和谐、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热心待人、谦虚律己的传统。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完全认可,甚至是全盘接受,但是我们要求学生能对第二语言所表现出的文化采取尊重、理解的态度,懂得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如何明确而得体第运用汉语语言材料,并能在实际交际中主动地得体地熟练地运用。
因此,我们的汉语教学不单纯是语言教学,还要教授与目的语相关的文化,加深学生对目的语的理解和认识,自觉地去遵守社会规约,达到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书目:
刘 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杨惠元《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姜国钧 对外汉语教学的几个原则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第1期
李滟波
程 棠 关于“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四期(总第38期)
刘 珣 要重视对教育客体的人本关怀《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年3月第12卷第1期
马 兰 对外汉语情感教学的课堂实施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彭小川 论“精讲活练”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年第1期
裴维襄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初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一期
刘丽宁 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听力输入的内容及方式 《语言与翻译(汉文)》 2002年第4期
金 辉 自主学习理论及对外汉语教学最佳模式的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1年第2期
刘超英 预科班教学与HSK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吕必松 汉语教学中技能训练的系统性问题 《语言文字应用》 1997年第3期
华锦木 第二语言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新探 《民族教育研究》 2004年第一期第15卷
卢华岩 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客观性教学原则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
康 平 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