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容纳百川”的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中蕴中国文化

[日期:2007-02-06] 来源:未知  作者:未知 [字体: ]

“容纳百川”的汉语教学——在汉语教学中蕴中国文化

 

【内容提要】

中国的汉文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教学,更要注重这种中国文字文化的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字。教授汉字,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样说、怎样写,更要教会学生蕴涵在中国文字中的文化。

【关键词】

中国汉字  学生    中国文化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汉字的信息量与某些不确定性和争议性无与伦比。在中华民族的整合与凝聚方面,在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身份方面,在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又充满机变以摆脱困境方面,汉字功莫大焉。

从甲骨文这一楔形文字发展到象形文字,中国文字并没有走向西方的拚音文字。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说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字是中国人形象思维的一种结晶。你看,一个“活”字,古代是这样写的: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字,有水有根才能活,它完全是一种意象;再如“法”,古代"",体现像水一样的公平,像独角兽那样的惩处,像剑一样地铲除罪恶。再譬如“家”字,房屋里养着猪,就是家,为什么养着牛,就成了“牢”,因为在六畜中猪的生殖力最旺,用猪来表现家有祈盼人丁兴旺的意思。

诚然,中国的汉文字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渊源,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教学,更要注重这种中国文字文化的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字。

一节小小的语文课,仅仅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一些什么呢?又怎样在这些方块字中体现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传播怎样的中国文化呢?以下是一节识字课的案例,以 “一川”,容纳“百川”。

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三册识字三中有一首三字经: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

这样一首三字经,外国学生学习起来真的是很不容易。且不说其中包含的历史故事,词语的意思,仅仅这些生字就足够为难这些小家伙的了。

 

一、“一川”

本课,我选用“川”这个字入手。川是什么呢?我先出示图,再先让学生根据图上画的猜一猜川的意思。瞧,这就是金文的“川”字,随手我在黑板上画上了    ,经过时间的演变,到了后来川就变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川”是指小的河流,指田间的水道。但是后来“川”的意义更广泛了,它还指“平地、平野”。

chuān 是一个象形文字。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正像河流形。本义:河流。也可以等同于英语中的river。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川,贯川通流水也。

“川”作为一个字,很好记,仅仅三笔。但是,语文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仅仅“三笔”?不,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决不仅仅是这个字怎样读,怎样写,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汉字的文化,中国人思维方式。母语非汉语的小学生是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教授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看图猜意思(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川是一个象形文字),板书金文,小篆,楷书的写法,让学生清晰的看到文字的演变过程,告诉他们古今“川”字含义的变化(实际上是告诉学生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 “多川”。

“你们看,这是一张中国的地图。在这张地图中你能找到‘川’这个字吗?”学生们的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我看到了,有四川”“还有银川、铜川……”

这个过程是一个词语积累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字的应用的过程。学生在这个环节积累了更多的有关于“川”的词语,而且在这过程中还进一步领悟了“川”的含义。

 

三、“百川”。

地图中有个字和“川”很像,你发现了吗?

两秒的思考,有的孩子就大声说:“州!”

没错,“州”和“川”很像,而且“州”这个字也是识字三要学习的一个字,形近字比较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做形近字的比较不仅仅要看其形,还要知其意。

于是我先让学生观察“川”与“州”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不同处。学生很快就可发现“州”比“川”多了几个“点”。那么这几个“点”是什么呢?我又出示了一幅图:图中有一个小岛,四周是河流。(如图所示:  

通过对图的观察,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州”是指水中的小岛。后来这个字被加上了三点水变成了“洲”这个字。而“州”的意思有了变化,它指旧时的一种行政区域,那是划分的一些行政区域有的保留至今。在今天的地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再次出示地图,学生找到了:贵州、苏州等等地名。“洲”这个字是指河中的小岛,后来这个字的意思也扩大了,它指一块大陆河附近岛屿的总称,这个字往往在世界地图中可以看到。接着我又出示了世界地图。学生们发现了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等词。

在给外国学生讲解汉字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那样他们更容易混淆所学过的知识。因此在讲解汉字的过程中,加入插图,汉字的溯源演变,告诉学生一些区分形近字的方法,甚至是一些小窍门,就像州、洲分别出现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中等等的小方法,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的记住汉字的外形,也很容易的理解汉字的意义。

 

四、“贯川”。

当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理解了字的意思,可以连字成句,理解大意。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反复朗读,推敲句意,教师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点播。

像“神州、华夏、海峡”等等词语,中国孩子说起来琅琅上口。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这种语感,虽然并不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但是也能大概明白它的表面意思。但是,外国学生则不然,他们的母语不是汉语,所以他们没有这种语感,也很少接触这样的词语。因此,本文中的一些词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对此,我采用了故事、插图、用已有经验来解释新词等方法进行讲解。

什么是“神”?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就相当于西方国家说的“天主”。

在遥远神秘的东方,中国这个地方,是传说中神的故乡,所以有着神州的称号,这个神的子民自古以来认为她是居世界中心的国度,所以称为中国。她悠久的历史,使她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悠远而绵长,博大而精深。

大家都听中国人说过,我们的民族又称华夏民族,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传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也最大,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因此,“夏”就有了“中国”的意思,“夏人”也就成了“中国之人”。后来,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夏”,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华”,“华夏”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华夏”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在讲完故事后,我小结道:“我神州,称华夏。”也可以解释成:我们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神居住的土地),又叫做华夏。

接着,我又给孩子们观看了许多中国美丽的山川、河流风景图片。让那些到过长城、黄河、长江的学生说说他们的感受。让班里几个来自台湾的孩子说说他们眼中的“大陆”。出示图片,找一找那条隔断大陆与台湾的海峡。《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音乐响起,配着五十六民族的图片,学生们的眼中充满了敬畏和神奇。

汉字,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怎么样说、怎样写,更要教会学生蕴涵在中国文字中的文化。

中国文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它所蕴涵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从一个“川”字能讲到中国古代行政区域的划分,能讲到中国部分地名的由来,能讲到中国广阔的辽源山川。多种形式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汉字,在快乐中领悟汉语言的神奇。

对外汉语教学不正是从“一川”到“多川”到“百川”再到“贯川”的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吗?

 

 

【参考文献】

  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 《新华文摘》 王 蒙   05年第09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作者:张和生 05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