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我教《中国文化》

[日期:2007-02-06] 来源:  作者: [字体: ]

我教《中国文化》

 

对我来说,教留学生不是第一次,教《中国文化》这门课也不是第一次,但是给台湾同学讲“中国文化”却是第一次。我所教的高三台湾班同学都是今年暑假刚刚来北京学习的。他们都是理科生,这一年的主要任务是准备参加高考。他们的目标是北大医学院,学习非常紧张。如何在每周的两课时中上好这门课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就叫上好了这门课。反复思考以后,我定了三条标准:一,能让同学们在这门课上尽可能多的、系统的了解伟大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感情;二,适当讲解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三,让课堂生活化、让课堂充满趣味性,在增长的知识的同时可以让同学们在理科学习中紧张疲劳的神经得以休息。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上三条标准也可以称作我教这门课程的总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我面临的第一个具体问题就是选材的问题。我们这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要靠老师自己筛选和组织。为了实现自己定下的教学目标,我选择教学内容以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化相融合为主要原则。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它本身就是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的完美组合。中国文化的这一特征使我的选材原则具有实施的可能性。例如自古以来就被奉为学术经典的《诗经》便是这样的代表之一。

提起《诗经》很多人尤其是讲究时尚的年轻人想到的往往是辨认不清的繁难文字、把舌头折腾的无所适从的古怪句子、难以理解顽固不化的古板思想。殊不知这其中有几多误会,谁说《诗经》只能使人变得古板和迂腐?仔细品味我们便不得不承认那些走过了几千年的诗句给我们的是一笔多么伟大的精神遗产。在抑扬顿挫中,它们精细的描绘了古人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生动的塑造了个性不同的女性,深情的诉说了深沉浪漫的爱情,由衷的赞美了真善美,也愤怒的诅咒不公的社会。比如《七月》就是描述中国人民劳动生活的最早诗歌,诗歌中不仅仅有语言文字知识,生动详细的叙述了古代劳动人民一年的劳动生活,同时记录了一些天文和时令的知识,比如那句流传千古的“七月流火”到底是指什么时候呢?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所以“七月流火”是指天气转凉的时节。再比如《鸡栖于埘》在牛羊回家,鸡鸭上架的农家傍晚的描述中不也表达了一个纯朴女子对丈夫的浓烈的思念吗?《静女》一诗中的女孩子躲在墙角偷偷观察“搔首踟蹰”的小伙子,是多么活波、多么天真?为什么一只彤管会变得那么美丽呢?因为它是心爱的姑娘送给“我”的。你看,谁能说浪漫的自由恋爱只是现代青年的特权?谁又能说我们的祖先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课的内容可以随意选取。作为一门课程,它应该是有完整的系统的。作为第一次讲授这门课程的新教师,我做得并不完美,但是我努力追求。

确定原则以后我把教学内容大致分类按专题讲授。第一类是知识类:汉字文化、中国的姓氏文化、中国的古典建筑、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国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等;第二类是欣赏类:如文学作品欣赏《故都的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荷塘月色》等,影视欣赏《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这些内容按专题讲授,知识获取与审美欣赏相结合。教学计划的制定也与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相结合。比如《中国地理概况》这一专题安排在学期之初,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了解伟大祖国的版图。我们所置身的祖国的心脏——北京与同学们的家乡台湾血脉相连。为了增加趣味性我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地方曲艺来展示不同省区的特色。比如介绍东北省的时候我播放了flash歌曲《东北人》和东北二人转《小拜年》。在新鲜和好奇中,同学们了解了东北的特产也感受了东北人的开朗纯朴。我也请同学们用他们擅长的形式来介绍台湾。活跃的不仅是课堂气氛,还有一颗颗青春的心灵——原来祖国并不象他们听说过的落后,祖国幅员辽阔、人民纯朴。再比如我把“中国的园林艺术”那一讲的授课时间安排在学生到苏杭社会实践之前,授课过程中补充了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还欣赏了优美的歌曲《梦江南》。这样学生在徜徉于苏州园林的美景中时就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理性的感受园林的“艺术”,佩服中国人民的智慧,把欣赏落实于实践当中。从小桥流水的人间天堂回到气势恢宏的北京,我们有跟随汪曾琪先生的《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走进四合院中的老北京。从知足长乐的百姓人家走进雄伟壮丽的故宫皇城。这样,这群来自宝岛的同学便鲜明的认识了江南的清新秀美,北方的古朴雄浑;私人园林的精巧别致,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他们也开始带着更加深情的目光,进一步品味他们学习和生活于其中的皇家园林了。

二、教学的实施            

教学内容选定以后,如何进行有效教学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了。

1、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也是如此,好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门课中我很重视课堂导入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既有一门课的导入、也有每个专题的导入还有每堂课的导入。这些导入让课堂变得生动、让知识充满趣味,让学习充满乐趣。

下面试举几例。

1)学期导入——自我介绍导入第一节课。

我的这门课是从师生的自我介绍开始的。课前我认真准备了我自己的自我介绍。

同学们第一节课我们先来互相认识一下。

我叫董丹梅。董,是一个古老的姓氏,传说和黄帝有关系。古代的时候“董”是一种负责管理的官职。丹是红的意思。梅是梅花,据说是一种只有我们中国才有的花。丹梅就是红梅的意思。

名字是一个代号。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可以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那个名字。但父母为什么给我们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这里面往往有一定的用意。

下面我来讲讲我的名字,然后也请同学们讲讲你们的名字。

在中国文化里,梅这个字有着丰富的含义。

首先,它代表着喜庆。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人们经常看到“喜鹊登梅”的题材,这是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取汉语中“喜上眉梢”的意思。喜鹊是一种代表吉祥喜庆的鸟。据说喜鹊在梅树上唱歌就是在向人们宣告有喜事到来。家里面生了小孩,增添了人口就是一件喜事。所以我这个年代出生的女孩子很多就是以“梅”命名的。

其次,梅花代表一种坚毅高洁的品格。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这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和诗作中都有体现。毛泽东在《贺新郎》中写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我们都说“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百花都喜欢在温暖的春天绽放,在灿烂的阳光下展示最动人的颜色,好象要选美一样。而梅花却要在寒风刺骨的严冬开放,它用坚毅打败严寒;它开花是为了向人们预报春天的到来,而不是来和谁一比高下。这是一种怎样的品格?

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的香清淡优雅,不招摇、不轻浮。陆游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美丽的彩衣飘落了,一缕香魂化作泥土,依然散发着幽香,高傲的显示着高洁的本性。

父亲给我起这样一个名字一是为了说明我的到来是家庭中的一大喜事;一是希望我有红梅一样坚毅的性格、高洁的灵魂。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同学们看,在一个小小的名字里面就藏着姓氏名文化、诗词文化、吉祥文化等,这多么生动的说明了我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啊!下面你们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并讲解一下你名字中的文化呢?

郝宏翔:“‘郝’来自穆斯林,我的名字具有宗教色彩。”

王定慧:“‘定’是安定;‘慧’,是智慧。另一种解释是‘定’是安静、定力;“慧”有禅意,这与佛教有关。父母希望我做一个稳重的女孩子,也希望我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

黄小纹:“我的英文名字是Chealsea,这是英国的一座小城的名字,也是一支球队的名字,也是克林顿女儿的名字。我妈妈喜欢足球,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象克林顿的女儿一样。”

李轩恩:“父母希望我有李唐王朝和轩辕氏的帝王气概同时又要怀有感恩之心。”

林瑞祐:“我的名字代表吉祥。”

林宥辰:“我的名字在台湾是有钱人的意思。”

说到这里同学们都笑了。我说福禄喜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富贵”“来福”都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名字,曾经为许多父母所钟爱。林宥辰同学的名字也代表了他父母对他一种美好的祝愿,毕竟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衣食无忧。

同学们看,我的名字中藏着中国文化并非巧合,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个丰富而神秘的世界,里面都有着丰厚的文化。比如“林瑞祐”这个名字。“瑞”字的部首是“玉”。“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美的审美事物之一。“玉”晶莹照人,玲珑剔透。玉的质地坚硬,不可屈服,我们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说法。不仅如此,玉在夏天摸上去凉凉的,而在冬天摸上去又温温的,我们说玉是温润的。正因为玉有如此之多的美好品质,所以古人说君子要象玉一样。古代君子出来都爱佩戴玉,叫做“君子比玉”。人的名字中也喜欢带上个“玉”字,如《红楼梦》的“林黛玉”“贾宝玉”“妙玉”。另外一些人的名字中没有直接用“玉”这个字,但是有一个以“玉”为偏旁的字。如“瑞祐”同学名字中的“瑞”。“珠、玥、琳”等字也是名字的常用字。汉字是表意文字,以“玉”为部首的字大多都和“玉”有关,大多都有美好的意思。再如“和珅”,“珅”也是很美丽的字眼,想必“和珅”的父母也希望他象“玉”一样美好。同学们看“瑞祐”同学的名字里面就有玉文化和汉字文化。同学们看“”,就是汉字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声字,它的意符是“示”,用“示”做意符的汉字大多和祭祀有关;它的音符是“右”提示出这个字的读音。“”是吉祥的意思。现在我们还有“求神灵保佑的说法”。

就这样师生的自我介绍让同学们对中国姓氏名文化提起了很高的兴趣,接下来我又讲解了一些中国古代名人如孔子、老子名字的由来。于是我又比较系统的讲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并对中国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做了概说性解说。

师生的自我介绍是第一节课的导入,同时也是这一门课的导入。

2)专题导入——让“林黛玉”带大家游贾府

世界有数不清的现代化城市,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比北京更独特。金瓦红墙的建筑不仅述说着北京的雄伟大气,更深藏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活。但是《中国古代建筑》这样的专题只是机械的讲述代表不同建筑样式的专业术语显然会枯燥无味、兴趣索然。于是这一课我一上来什么也没讲,而是让同学们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林黛玉进贾府》。让黛玉做导游,让贾府做模版。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标准的官宦府邸的格局,还知道了“登堂入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来由。这样一段不用语言的导入,是下面的知识讲授水到渠成。

3)每课导入——我跟鲁迅回故乡

寒假之前这门课所作的最后一个专题是《鲁迅》。我们欣赏了《阿Q正传》电影片断,通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我们了解了鲁迅的童年,通过《孔乙己》《祝福》了解了小人物的悲苦人生,我们也跟鲁迅回了一趟《故乡》。《故乡》这一个文章是这样引入的:

寒假马上要到了,同学们马上就可以回家了,现在是什么心情?

同学:“很高兴。”

为什么这么高兴?

同学:“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了。”

同学:“可以见到以前的同学朋友了。”

同学:“要过年了,有很多高兴的事情。”

是呀,寒假的意义不仅仅是休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家、回故乡的理由。什么是家、什么是故乡?我想离开故乡和有幸生活在故乡的人们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和好友共叙友情,而我还想看看我家的小猫还有门前那棵大树……故乡于我们是亲切、是温馨。这几节课我们一直在听鲁迅先生讲述以前的生活,今天再让我们跟他一起回一次故乡,体味一下他回故乡的感受吧。

2、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采用多中教学形式也是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1)、传统节日——说故事、背诗词、写短信

在中秋节的时候我做了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专题,在那节课上我播放了flash苏东坡作词、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作为导入。然后请同学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节日习俗的神话传说背诵与节日有关的诗词。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讲了《后翌射日、常娥奔月》《月饼的来源》,有人背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还有人当场创作祝福短信……课堂气氛很活跃。

2)汉字文化——你我猜字谜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体系,是一种有理据可循的文字。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汉字能够依形说义。我们聪明的祖先创造出的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为了让这节课生动有趣,我精心选择了经典字谜,待同学猜出谜底后适当讲解汉字理据等的特点,让同学们在猜谜中领略中国文字的魅力。

如:秦观求亲的谜语:

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以西坠!相思泪,心以醉。空听马蹄归,秋日残红荧火飞!

再如曹操选婿谜语

一字九横六竖,问遍天下不知。

   有人去问孔子,孔子想了三日。

道士腰间两柄锤,和尚肋下一条筋,

   就是平常两个字,难道不少读书人。

3)在趣味阅读中感受传统

例一:对联中的年龄

中国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叫法。三十称作“而立之年”,四十称作“不惑之年”等。如果概念化的向学生介绍这些知识,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乏味。于是我从一副有趣的对联说起:

乾隆五十年(1785),于乾清官开千叟宴,赴宴者三千九百人。内有一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以此为题,与晓岚对句。乾隆作上联云: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六十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相加恰好一百四十一岁。 

晓岚相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七十岁为古稀,双庆古稀是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便是一百四十一岁,可谓妙对。

同学们你知道中国古代与年龄都有哪些叫法吗?你知道相关的故事、对联或者诗词吗?

例二:小故事中体现语言的民族性特征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推断解释“弄璋”、“弄瓦”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你推断的理由。                                                                       

依据:“我夫人有娠”(娠: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结论: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在这一课中,我讲解了中国一些特殊交际语言。如避讳语、谦词和敬辞。如:寡人、鄙人、足下,犬子、令郎,司马迁的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蓬荜生辉、抛砖引玉、惠赠等。

3、尝试多学科联合教学认识中国文化

本学期我发现学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唱脸谱》,他们学得非常认真,于是我想尝试与音乐课配合,我讲解中国戏曲文化,音乐课作为欣赏、品味、实践。

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说话,打开多媒体播放flash《唱脸谱》,同学们很兴奋,有的跟着唱起来了。唱完后我开始问:“为什么关公是红脸的?为什么曹操是白脸的?……”我简单的讲了关羽《挂印封金》等故事,借机讲了脸谱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意义、又顺势讲了脸谱的来源、脸谱的分类。同学们不仅粗浅的了解了京剧知识、历史故事,并且能够更准确的把握感情,使歌唱更富有感染力了。这是我和音乐老师罗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这种结合在很多课程上都可以不同程度的进行。比如中国古代史会讲到百家争鸣,但是对诸子百家的成就观点只是做概括性说明。学生觉得比较抽象难懂。而文化课中,诸子百家不同的思想观点也是授课的内容。如果在文化课上适当选读经典作品,教学效果会有一定提高。

三.心灵小语

写下上面的文字,内心忐忑不安。走上讲台第一天起我就轻声的问自己:“你的使命是什么?你如何完成这个使命?”因此,在教师这条路上我走得小心翼翼。教授台湾班《中国文化》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象一个走在海边的孩子,我用心的捡拾着五彩贝壳,希望在这门课结束的时候,能把这些贝壳穿成一串闪光的项链。我做得并不完美,但我是用我的心在走路,回过头我能看到自己的脚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