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推广中华文化的实践研究

[日期:2007-02-06] 来源:  作者: [字体: ]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推广中华文化的实践研究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讨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现实价值,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承担推广中华文化的责任。进而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推广中华文化的内容、方法、途径。

[关键词] 文化  语言   实践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

[正文]

 

随着全球的学习汉语的升温,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引起从教者的重视。我们不难发现,在各种教学方法中人们的探讨往往就汉语本身说汉语,研究集中在汉语教学的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上的研究上,这种研究只是学习汉语的一个方面,是学习技能上的一个方面。这样势必形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而真正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语言文化的教学的为数不多。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先生说:“学习汉语不光是学一门语言,而求还包括下意识的自然而然地吸收它的文化”。他说,在他任教的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是世界上教授语种最多的大学,教授93种语言。同时法国人,不同语系的同事们在为人与交际上是很不一样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在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是在下意识的接受了这种语言文化的熏陶。白乐桑先生的话是很值得我们这些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思考的。

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语汇、语法构成的一种系统。”对于“文化”的概念之这样解释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在这两条解释中,我们轻而易举的就会找到语言与文化共同点,就是不论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特出的现象,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如果说语言是外壳,那么文化就是蕴含其中的核心,灵魂。没有文化的语言是没有生命的。文化赋予了语言生动活泼的生命。由此可见,我们在进行语言的教学就不能不揭示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因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到的是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那么汉语难学论调是不是就可以有所扭转呢?    

汉语学家许嘉璐教授说:语言是不同国家人民交流的工具,是心灵交流的桥梁。任何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没有百分之百的完美翻译。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一个词、一个概念、一个成语、一个俚语的构成,都有自身民族的文化背景。许教授还举了一个很风趣的例子。在北京,一个男孩子向一个女孩子表示好感,女孩子心领神会,来了一句“讨厌!”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这个“讨厌”的意思。这里面有本民族文化的背景。

由此看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变化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通过语言的现象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文化的背景。不了解文化的背景下的语言理解是不准确的,有时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形成错误的理解。学习语言就要了解此种语言的文化,通过语言的学习传播推广此种语言的文化。

二、        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现

文化,包含着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究竟是什么?甘泉在《中华传统文化究竟价值何在》一文中阐述了那就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字。这种的精魂,是伟大炎黄始祖肇造的基因,是我们东方文明固有的特质。它看似柔弱而实则强劲,它具有无所不包的融合性与无所不至的渗透性。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也正所谓不拒抔土,乃成高山;不捐细流,方为大海。

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厅的墙壁上写着一句来自中国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子的核心理念,使它的学说精华所在,也就是一个“仁”,也就是“恕”。就是求得世界的大同、大和。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许嘉璐教授说,这正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联合国的宗旨就是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左后达到世界的和谐、稳定、繁荣。

英国的大历史学家汤恩比(Arnold Toynbee)说,中华有着可考证的五千年的文明史。怎样挽救未来的世界?他提住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就是把中华文化贡献给世界,让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溶、相融,把中华文化中的“和”“合”的文化、天人合一的文化、伦理上的和谐的追求来补充西方的思维。还有美国的哲学家安乐哲(RogerT.Ames)和郝大维(David Hall,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写的一本书上也提出来,应该到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时过二十几年,又有新一代的哲学家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代表一批真正可观的、科学的、不带民族与文化偏见的学者的思考。

这种“仁”、“和”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我们想,随着汉语语言的推广,中华文化的精髓势必会与西方文化进行很好的融合,甚至会占主导地位。

三、    对外汉语教师的责任意识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想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该站位要高,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几千汉字,会说流利的汉语,无障碍的阅读中文文章,而应该有意识的挖掘、展示其中的中华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华的文化,喜爱中华文化,使学习者饱含感情的学习汉语,使中西文化得到最完美的融合。那么,我们所作的工作就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师,我们就是文化的使者,友谊的桥梁,文化的纽带。我们做出的贡献是对全世界的贡献。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

四、    实践研究

()课堂教学中学习理解的途径与方法

1、汉字的魅力蕴含中华文化

说到汉字的魅力,不能不提到众所周知的200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它上边的红底白字的“京”字就是会徽的设计者从中国的汉字形体中汲取了灵感,赋予了这个篆书“京”丰富的含义。通过中国的书法和汉字的特点表现出东方的风采与民族精神,在简单的笔画中展示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情感。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算起,汉字不间断地使用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可以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汉字承载着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 汉字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系统,而且全方位的承载并反映了自然社会的物质、变化和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知识与发展。透过一个个的方块字,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些汉字在默默地向我们诉说着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故事。

我们透过“飚”“ ”“淼”“焱”……我们可以看到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成千上万的野兽在奔跑,数以万计的爬虫在忙碌,滔滔不绝的洪水在奔涌,烈焰熊熊直冲天穹……

我们透过“初”了解我们的古人“初民无衣,大氐皆兽皮以刀割裁而成”,了解古人的服饰文化。透过“示”,我们知道我们的祖先对神明的信奉有多么虔诚,对诸神的创造有多么神奇:“神”是天神,“祈”是地神,“社”是土神,“稷”是谷神,“魄”是阴神,“魃”是旱神,“魑魅魍魉”是山川精怪……从中体会中国的制度文化。

我们透过带有字的汉字,我们不能不惊叹我们祖先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之细,描绘之准确:从天而降为,遇冷结晶为,细碎冰粒雪珠为,低空凝成细滴为,高空漂浮的水气为,云层降落的冰块为,闪电轰鸣为,云散雨止雪停为,云层暗淡为,雨雪绵密纷飞为”……

汉字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盈无垠的灵性,记录下中华名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宏的想象,精确的表现。汉字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心理内核,重视汉字的文化底蕴的开发与研究识字教学的应有之义。

2、识字教学中揭示、感悟的方法

(1)  单字点化

此种方法适用于初学汉字的独体字时。独体字主要是象形字和指示字。象形字在后边学习的合体字中多做部首,可以统帅一批汉字,如:日月水火木,山石田土井,刀弓车舟,气云雨电等。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对比——溯源发现——联想记忆的方法进行。外国人学习汉字最大的障碍就是字形。我们要通过对字形的讲解让他感受到汉字的每一笔画,每一转折都是一个故事。例如学习“衣”,通过汉字的演变,感受到汉字的造字原理——“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同时借助“衣”,了解其中的文化。衣服的主要作用是御寒和护体。但是通过衣还能了解中国古人对衣服的名称的文化含义。通过教师图片展示,了解不同时代衣与裳称谓的不同,了解平民与达官贵人服饰的不同,“垂衣裳以辩贵贱”。一个个汉字,描述着一个个文化的侧面。使识字教学变得丰富而由感性,富有灵性。

2)分科集群

主要研究教材中的合体字(多为形声)。汉字群体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汉字的构字部件有400多个,在它们构成汉字的过程中携带着清晰的意义或语音信息。例如,带有“皿”的汉字,有“盆”、“盏” “盘” “益” “盒”等,在教这类表示器皿的汉字的同时,也通过看图了解了其他的盛食物的器具“鼎、爵、尊、碗”等,借此反映出古代制陶业的悠久和手工业的发达。再如,以“贝”为形旁的“财、货、贵、贱”等字,可知我国古代用过贝壳做货币,放映出货币价值的发展过程。在识字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整理,指导学生制作“部首小字典”,使学生有意识的探究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因素。

日本一位学者说,汉字的信息量之大,它本身就是一种IC(集成电路)。是中国文化的微缩系统。我们要尽量的通过析解汉字的形义,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3)书写汉字有理据

汉字的形态美是世界上任何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在汉字结构中无意不透出中国的思维方式。讲究整体性,讲究对偶,结构要素有主有次,平衡对称,在避让中求统一。横竖撇捺刚柔相济。所以在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首先要把握大的原则就是汉字的整体性,体会汉字的形体美。

(二)汉语实践中感受运用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了解中华的文化,还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汉语综合实践。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而是把他们至于一种文化背景之中,浸泡其中。我们设置专门的课程,结合学生年龄的特点,分门别类的开展汉语实践活动。

例如,一年级进行了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了解,知道空竹的来历,毽子的别称,踢法,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蹴鞠;二年级进行的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感受中国人对团圆的重视,对老人的尊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年级开展中国成语故事的学习与运用。通过学习了解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成语故事更是蕴含在成语中的哲理,辩证的思想,豁达的心态;四年级走进中国的建筑,了解中国建筑中的“门”的文化,了解通过建筑反映出来的社会制度,家庭伦理观念;五年级进行的是中国古代神话的了解,感受了中国神话不同于西方神话之处,中国的神话创作源泉来源于百姓,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六年级是对中国对联的了解与学习。体会到在简约的文字中,浓缩的丰富情感思想内涵,显出中国文字的包容与张力。

如果说,课堂中的识字教学是抓住了中华文化的根,那么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中华文化的繁枝绿叶,奇花异果。字里字外相得益彰,形成全方位立体的推广中华文化的脉络图。

 

 

[参考文献]

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2006年第一期

萧启宏 《汉字开智之路》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  2002

薛晓光 《在识字教学中开掘汉字文化》 小学语文教学 2005/4

邵怀颂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底蕴》 选自《识字教育科学化论文集粹》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ted | 阅读:
相关新闻